2024年《中級會計實務》章節習題第十七章:所得稅
《中級會計實務》第十七章:所得稅,本章內容非常重要,考試時各種題型均可以進行考核;既可以單獨出題,也可以與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前期差錯更正等內容結合在主觀題中進行考核。2018年、2019年、2020年、2022年及2023年均單獨考核過主觀題。近幾年本章平均分值9分左右。
第十七章:所得稅
【單項選擇題】
1.2×23年1月1日,甲公司自證券市場購入當日發行的一項3年期、票面金額1000萬元,票面年利率5%、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一批國債,實際支付價款1022.35萬元,不考慮相關費用,購買該項債券投資確認的實際年利率為4%,到期日為2×25年12月31日。甲公司將該國債作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核算。稅法規定,國債利息收入免交所得稅。不考慮其他因素,2×23年12月31日該項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產生的暫時性差異為( )萬元。
A. 40.89
B. 63.24
C. 13.24
D. 0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2×23年12月31日債權投資的賬面價值=1022.35×(1+4%)=1063.24(萬元),稅法對債權投資的核算與會計一致均采用實際利率法計算,未發生減值的情況下,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相等,不產生暫時性差異。
【關聯知識點】暫時性差異
2.甲公司2×21年12月31日購入一項固定資產,其初始入賬價值為300萬元,會計上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預計使用年限為10年,預計凈殘值為0;稅法規定對該類固定資產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預計使用年限及凈殘值與會計相同。2×22年12月31日,甲公司對該項固定資產進行減值測試,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60萬元。假定計提減值準備后該項固定資產會計上的折舊年限、折舊方法及凈殘值均沒有發生變化。假定不考慮其他因素,2×23年12月31日該項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 )萬元。
A. 270
B. 240
C. 140
D. 225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2×23年12月31日該項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300-300/10×2=240(萬元)。
【關聯知識點】資產的計稅基礎
【多項選擇題】
1.下列各項有關負債計稅基礎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有( )。
A. 合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一定相等且不產生暫時性差異
B. 稅法對于合理的職工薪酬基本允許稅前扣除,對于不合理的職工薪酬,以后期間不允許稅前扣除,相關應付職工薪酬的賬面價值等于計稅基礎
C. 罰款和滯納金稅法規定不允許稅前扣除,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相等
D. 提供債務擔保確認的預計負債的計稅基礎為0,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正確答案】A,D
【答案解析】合同負債會計上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確認為負債,稅法對于收入的確認原則一般與會計規定相同,此時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相等,但是如果不符合會計準則規定的收入確認條件但按照稅法規定應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的,有關的合同負債的計稅基礎為0,所以選項A不正確;提供債務擔保發生的支出稅法不允許稅前扣除,故預計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可抵扣金額=賬面價值-0=賬面價值,所以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相等,不產生暫時性差異,選項D不正確。
【關聯知識點】負債的計稅基礎
2.甲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2×22年1月1日甲公司取得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初始成本為2000萬元,2×22年12月31日其公允價值為2400萬元;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權益工具投資初始成本為1000萬元,2×22年12月31日公允價值為1300萬元。不考慮其他因素,甲公司2×22年12月31日下列項目列報正確的有( )。
A. 遞延所得稅資產項目增加100萬元
B. 遞延所得稅負債項目增加75萬元
C. 遞延所得稅負債項目增加175萬元
D. 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增加225萬元
【正確答案】C,D
【答案解析】交易性金融資產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400×25%=100(萬元),對應“所得稅費用”科目;其他權益工具投資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300×25%=75(萬元),對應“其他綜合收益”科目。所以遞延所得稅負債項目增加=100+75=175(萬元),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增加=(1300-1000)-75=225(萬元),選項C和D正確。
【關聯知識點】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和計量
【判斷題】
企業在確定當期所得稅時,應當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按照適用稅收法規的要求進行調整,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按照應納稅所得額與當期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算確定當期應交所得稅。( )
【正確答案】對
【關聯知識點】當期所得稅
【計算分析題】
甲公司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2×22年6月30日,甲公司將自用房產出租且作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核算。該房產原值10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10年,轉換前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預計凈殘值為0;截至2×22年6月30日該房產已經使用3年,使用期間未計提減值準備;轉換日,該房產的公允價值為1000萬元。2×22年12月31日,其公允價值為1100萬元。假定稅法規定的折舊年限、方法、凈殘值與轉換前的會計核算相同。
要求:
(1)編制2×22年6月30日自用房產轉換為投資性房地產的相關會計分錄(不考慮所得稅相關的會計處理)。
(2)計算該項投資性房地產2×22年12月31日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并確認相應的所得稅影響。
(3)編制2×22年12月31日確認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和相關所得稅的會計分錄。
【正確答案】
(1)至2×22年6月30日該自用房產累計計提的折舊額=1000/10×3=300(萬元),轉換日應確認的其他綜合收益=1000-(1000-300)=300(萬元)。
2×22年6月30日:
借:投資性房地產——成本 1000
累計折舊 300
貸:固定資產 1000
其他綜合收益 300
(2)2×22年12月31日該項投資性房地產的賬面價值為1100萬元,其計稅基礎=1000-300-1000/10×6/12=650(萬元),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1100-650=450(萬元),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450×25%=112.5(萬元)。
(3)2×22年12月31日確認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
借: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 1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確認暫時性差異相關的所得稅:
借:其他綜合收益 75
所得稅費用 37.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12.5
中級會計考試備考正處于關鍵時期,考生們保持初心,摒棄焦慮,努力學習吧!祝大家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中級會計師資格證!
注:以上習題是由東奧教研團隊提供
(本文為東奧會計在線原創文章,僅供考生學習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