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目標成本法概述(熟悉)
(一)目標成本法的產生
目標成本法起源于日本,現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公司都在采用這種方法。其主要原因有:(1)在于企業在全球化競爭環境中,競爭者之間的產品質量差異正在逐漸縮小,企業對產品市場價格的影響能力越來越有限,為了實現預定的利潤,必須從成本控制入手;(2)市場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3)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了給企業管理者預留的事后控制和調整成本的時間,在早期設計階段就可以預測成本和利潤。
(二)目標成本法的內涵
目標成本法,是指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目標售價和目標利潤為基礎確定產品的目標成本,從產品設計階段開始,通過各部門、各環節乃至與供應商的通力合作,共同實現目標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目標成本法一般適用于制造業企業成本管理,也可在物流、建筑、服務等行業應用。
直觀地看,目標成本是基于某一特定產品的銷售價格,在考慮必要利潤因素后倒推出的產品預期成本。
從具體內涵來看,目標成本法是確定目標成本以及圍繞目標成本落實而展開一系列成本控制活動的總稱。它不僅是一種成本控制方法,也是企業在既定營銷策略下進行利潤規劃的一種方法。
美國國際制造業協會等將目標成本管理直接定義為“企業成本管理和利潤規劃的一種系統性管理程序”。
目標成本管理過程由價格引導,關注顧客,以產品和流程設計為中心,并依賴跨職能團隊。目標成本管理從產品開發的最初階段開始,貫穿產品生命周期始終,并將整個價值鏈納入其中。
相關試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