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產品和副產品—2025年cma考試p1基礎知識點
不要害怕前方的未知與挑戰,因為正是這些,讓你的夢想之樹更加茁壯成長。cma是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今天為大家整理了25年cma考試P1預習知識點,趕緊學起來吧!
【所屬章節】
第四章 成本管理
【知識點】
聯產品和副產品
一、基本概念
1. 聯產品和副產品
項目 | 定義 | 舉例 |
聯產品 | 聯產品是指企業利用相同的原材料,在同一生產過程中生產出的幾種使用價值不同,但具有同等地位的主要產品 | 原油提煉汽油、煤油 煉焦廠生產出的焦炭和煤氣 |
副產品 | 副產品是指企業在生產主要產品過程中附帶生產的非主要產品 | 生產肥皂中產生的甘油 加工家具產生的鋸末 |
2. 生產中的成本
二、共同成本的分攤
共同成本的分攤屬于吸收成本法的一種,是為了滿足外部財務報告的要求而對存貨成本進行的計量。大部分共同成本的支出不可通過改變每一類聯產品的生產數量的方式改變。
分攤方式:
1. 物理指標法
物理指標法是按照某類實物指標( 如重量、數量或體積)來分攤共同成本的方法。
優點 | 缺點 |
·使用實物數量分攤成本,依據較為客觀 | ·產品成本分攤沒有考慮產品價值因素,并不合理 ·計算所得的產品毛利率相對扭曲 ·物理指標比較僵化,缺乏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不符合美國對外財務報告的要求 |
2. 市場基數法
市場基數法是一種按照產品價值分攤共同成本的方法。
按照產品價值的計算方式不同,又可以分為3類:
(1)分離點銷售價值法
分離點銷售價值法是按照分離點上各種聯產品的可銷售價值的相對比例,對共同成本進行分攤的一種方法。
優點 | 缺點 |
·計算簡單,應用廣泛 ·按照產品價值配比成本更加合理 | ·未考慮到分離點之后的成本支出對產品價值的影響 ·不適用于在分離點沒有市場價格或市場價格變動頻繁的產品 |
(2)恒定毛利率法
恒定毛利率法是指在分攤共同成本前為聯產品設定一個固定的毛利率,再分攤共同成本的方法,適用于在分離點后仍然需要繼續加工的聯產品。
成本分攤和利潤計算的思路如下。
①根據產品總體計算毛利率(總毛利÷總銷售價值);
②推導每種產品的總成本(銷售額-預估毛利);
③反推每種聯產品應分攤的共同成本(每種聯產品總成本-繼續加工成本);
④計算每種聯產品的單位成本;
恒定毛利率法的評價
優點 | 缺點 |
·適用于有額外加工成本的情況 ·不僅考慮分攤共同成本,還考慮分離點之后發生的成本 ·保持聯產品之間毛利率不變 | ·認為所有的產品均有同樣的毛利率,可能扭曲產品的成本發生方式 ·對盈利性指標的計量不夠準確 |
(3)可變現凈值法
可變現凈值法是按照分離點上各種聯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的相對比例,對共同成本進行分攤的一種方法。
在產品有額外加工成本、分離點半成品市場價格無法確認,且半成品和最終產成品的銷售價格差距較大時使用。
可變現凈值(NRV)=最終銷售價值-額外加工成本
可變現凈值法的評價
優點 | 缺點 |
·在無法確定在產品市場價格的情況下可以有效地分攤共同成本,拓展了分離點銷售價值法的應用范圍 | ·認為產品可變現凈值的產生均來自聯產品的生產過程,沒有考慮后續生產創造價值的部分 |
(4)是否繼續加工決策
如果分離點后的某個產品繼續加工可定更高的銷售單價,企業需要決定直接銷售該產品還是將其繼續加工后再銷售。
企業從財務角度需要計算額外加工后可能獲得的收益。
額外加工后可能獲得的收益=加工后的銷售額-額外加工成本-未加工前可獲得的銷售額
在做是否繼續加工的決策時,繼續加工前的成本均不應納入決策考量,屬于沉沒成本。
三、副產品的核算
在生產主要產品時產生的副產品不是生產的主要目的,因此共同成本并不分配給副產品,全部由主要產品承擔。
在此情況下,對于副產品的可變現凈值有兩種處理方法。
1. 抵扣法
主要產品承擔扣除副產品可變現凈值后的全部共同成本。
主要產品應分攤共同成本=原共同成本-副產品的可變現凈值
副產品本身按可變現凈值記錄存貨價值,在銷售時直接減少存貨,不再記錄收入。
評價:
這種方法計算稍顯復雜,但由于副產品也被納入共同成本的分攤考量,對主要產品的成本分配更為準確。
2. 增收法
解題思路:
主要產品承擔全部共同成本,不再扣除副產品的可變現凈值。
主要產品應分攤共同成本=原共同成本
副產品不記錄存貨價值,在銷售時直接確認收入即可。
評價:
這種方法計算簡單,但由于副產品不承擔分離前的共同成本,會使主要產品成本增加,影響成本計算的準確性。
注:以上內容來自東奧Jenny Liu老師基礎班講義
以上就是整理好的cma考試知識點,東奧會計在線整理發布,僅供學習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想要隨時了解更多關于cma考試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東奧會計在線CMA頻道!
(本文為東奧會計在線原創文章,僅供考生學習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