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成本知識和成本性態—2025年cma考試p1基礎知識點
每天收獲小進步,積累起來就是大進步。cma是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其考試科目包含《財務規劃、績效與分析》,《戰略財務管理》。今天為大家整理了《財務規劃、績效與分析》知識點,一起來學習吧!
【所屬章節】
第四章 成本管理
【知識點】
相關成本知識和成本性態
一、常見的成本概念
常見的成本信息卡片可按不同方法進行歸類。
成本分類具體說明如下:
概念 | 解釋 | 例子 |
成本對象 | 企業出于某些管理目的,將成本分配到一件產品、一項服務、一項作業或一個部門等。 企業需要根據成本對象匯集所有的成本 | 某個產品的單位成本 某個員工的當年總工資 |
直接成本 | 產品成本中的直接成本費用,直接歸屬于具體產品對象 |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成本 |
間接成本 | 不能直接追溯到成本對象的成本部分,生產類間接成本計入制造費用,需要分攤計入產品對象 | 監督人員的工資 機器設備的折舊 |
轉換成本 | 將材料轉變成產品的額外支出 | 直接人工+制造費用 |
產品成本 | 生產產品的成本支出。不同的成本方法計量范圍可能不同,但不包括非生產階段成本 | 變動成本法:變動生產成本 吸收成本法:全部生產成本 |
二、成本動因
定義
引起成本產生變動的因素。
成本動因分析
分析具體成本產生的原因,進行成本分析的過程。
成本動因分析有助于企業控制和管理成本。
成本動因的分類如下:
1. 作業成本動因
定義
作業成本動因與企業的運營活動有關,關注價值鏈上具體作業的情況,如送貨次數、安全維護次數等。
作用
使用作業成本動因可以找到作業活動和企業運營成本之間存在的關聯,幫助企業識別增值作業活動,梳理內部流程,同時根據預計作業活動成本和實際數據進行差異分析。
2. 數量成本動因
定義
數量成本動因與企業的產出數量有關,關注企業提供業務的情況,以及對成本的影響。
作用
根據數量成本動因,企業可確認生產數量對運營成本的影響,例如本量利分析、成本性態分析、學習曲線分析等。
3. 結構成本動因
定義
結構成本動因是指由組織基礎經濟結構決定的成本動因,在企業生產前就已確定,關注企業本身構成,如組織結構、戰略安排、長期經營和業務流程等。
作用
結構成本動因是企業的長期成本動因,建立在企業的整體戰略上,此類成本動因下的管理決策會給企業帶來長期競爭優勢。
結構成本動因的各個要素和成本的關系如下。
整體規模:項目規模會影響企業所有的運營成本。
經驗水平:成熟的戰略經驗會降低執行成本。
技術流程:優良的產品和流程、技術會降低成本。
生產復雜性:生產復雜度越低,生產成本就越低。
4. 執行成本動因
定義
執行成本動因是指與企業執行作業程序相關的成本驅動因素,與生產流程有關,關注員工的操作和參與度,如產品設計、業務具體執行安排,以及與供應商、客戶的交流。
作用
執行成本作為企業短期決策動因,可以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
執行成本動因的各個要素和成本的關系如下。
員工的參與:員工參與度越高,執行成本越低。
生產流程:生產流程越順暢,執行成本越低。
供應商關系:與供應商關系越緊密,存貨相關成本越低。
三、產能管理
產能是企業在一定期間內能夠參與生產的全部資源,在現有狀態下所能生產產品的最大數量。
1. 產能分類
按照衡量標準的不同,產能可分為以下4類。
理論產能
理論產能也稱最大產能,是最理想狀態,即無機器故障、機器滿負荷運行、無其他意外生產中斷事件下企業產出的上限。用以說明現有資源狀況下的生產極限。
實際產能
實際產能是指在正常生產中,按照目前約束性條件,企業能夠達到且不會引發額外應急支出的生產上限。如果企業的實際生產數量超過實際產能上限,則邊際成本超過邊際收益。
正常產能
正常產能是指能夠應對平均客戶需求的企業產能水平,包括客戶的季節性需求和周期性需求變化。是企業基于歷史數據做出長期產能計劃的依據。
預算產能
預算產能是指在預算期考慮當期客戶需求制定預算使用的產能水平。是編制當期生產預算的依據。
2. 產能協調
實際生產數量和企業現有產能的不協調可能表現為產能過?;虍a能過低,兩者均會引起成本的增加。企業管理者需要知道自身的產能,才能協調生產能力與市場需求。
3. 固定成本分攤
當企業確定需要使用的產能水平后,就可以按照該產能對固定成本進行分攤,計算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分攤率。
固定成本分攤率=固定成本÷產能水平
企業選擇的產能越大,每個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越小,相應存貨價值也就越小,最終可能導致分攤不足,需要調整報表。
在現實中,企業通常選擇實際產能來分攤固定成本。
四、成本性態分析
成本性態分析是指對某類成本是否在一定的范圍內隨著業務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分析。
理解成本與業務量的關系,有助于企業從生產數量上控制產品的生產成本,做好事前成本控制。
1. 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按照成本和業務量的關系,成本可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類別 | 定義 | 舉例 |
固定成本 | ·在一定范圍內不隨業務量的變化而變化的成本 ·總固定成本不變,單位固定成本隨業務量水平的上升而下降 | 廠房租金,管理人員月薪,直線法計量的設備折舊 |
變動成本 | ·在一定范圍內隨業務量的變化成正比例變化的成本 ·單位變動成本不變,總變動成本隨業務量水平的上升而上升 | 生產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 |
固定成本、 變動成本與業務量的關系示意圖
固定成本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約束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
在一定期間內,成本金額可以由管理層短期決定掌控、 調整的固定成本
例如,企業的廣告費用、培訓費用等
約束性固定成本
不受企業管理當局短期決策影響,成本金額固定且不可改變的固定成本
例如,廠房及機器設備按直線法計提的折舊費、房屋及設備租金等
2. 階梯成本和混合成本
除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成本還可以分為階梯成本和混合成本。
類別 | 定義 | 舉例 |
階梯 成本 | 總額隨業務量呈階梯式增長的成本 | 每10條生產線需要1名監管人員的監管成本 |
混合 成本 | 處于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間,其總額隨業務量不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 | 某廠房月底的總成本(變動制造費用+固定制造費用) 出租車輛的總成本(月租費+行駛油費、磨損費) |
階梯成本、 混合成本與業務量的關系示意圖
3. 總成本公式
由于所有的成本均被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某期間的總成本即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合計,也就是混合成本。
總成本=期間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業務量水平
數學公式表達為:
y=a+bx
a:期間固定成本
b: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
x:生產的業務水平
總成本公式示意圖
4. 總成本的分解
企業對成本的預估通常需要參考歷史數據以分解成本,計算出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再按照當期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最后確定總成本公式。
高低點法
線性回歸法
(1)高低點法
定義
高低點法是指根據過去一定時期的業務量水平和成本的歷史資料,找到最高業務量(高點)與最低業務量(低點)對應的成本和使用業務量,計算單位變動成本和期間固定成本的方法。
適用
這種方法適用于對生產活動正常,變動趨勢穩定的企業的總成本進行分解。
單位變動成本=(高點總成本-低點總成本)/(高點業務水平-低點業務水平)
固定成本=總成本-單位變動成本×對應業務量水平
優點 | 缺點 |
·計算簡單、容易應用 | ·僅使用兩個數據點推導總成本,計算誤差較大 ·使用歷史數據預測未來,并不準確 |
注:以上內容來自東奧Jenny Liu老師基礎班講義
以上就是整理好的cma考試知識點,東奧會計在線整理發布,僅供學習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想要隨時了解更多關于cma考試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東奧會計在線CMA頻道!
(本文為東奧會計在線原創文章,僅供考生學習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