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以及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_25年注會審計學習要點




注冊會計師審計高頻考點廣泛分布于多個重要領域。風險評估與應對是核心考點之一,它涉及如何識別、評估和應對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以下是注冊會計師審計考點“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以及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的講解,快來學習吧!
【所屬章節】
第七章:風險評估
第五節: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知 識 點】
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以及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一)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的作用和步驟
作用 | 注冊會計師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能為風險應對提供方向性指引,有助于注冊會計師確定總體應對措施和用于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的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這些證據使其最終能夠以可接受的低審計風險水平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 |
步驟 | 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的步驟(5個步驟) 1.利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所了解的信息 2.識別兩個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1)要求分成兩個層次識別 (2)要求考慮的風險因素:注冊會計師應當在考慮相關控制之前識別重大錯報風險(即固有風險),并以注冊會計師對錯報的初步考慮為基礎,即錯報的發生、錯報如果發生將是重大的,均具有合理可能性 3.評估兩個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要求:分別評估;理由:運用的具體方法及要求存在差異) (1)注冊會計師在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時,應當考慮相關控制的影響(即控制風險)(★★★識別時已經考慮固有風險) (2)對于識別出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分別評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 (3)對于識別出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審計準則未明確規定,是應當分別評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還是合并評估 (4)注冊會計師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采用的具體方法,取決于其偏好的審計技術方法以及實務上的考慮 4.評價審計證據的適當性 5.修正識別或評估的結果 |
(二)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
1.識別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
判斷標準 | 如果判斷某風險與財務報表整體存在廣泛聯系,并可能影響多項認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將其識別為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 |
舉例 | (1)下列事項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的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 ①在經濟不穩定的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 ②資產的流動性出現問題 ③重要客戶流失 ④融資能力受限等 (2)管理層方面: ①管理層缺乏誠信 ②管理層承受異常的壓力 ③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可能引發舞弊風險 |
2.評估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
基本 原則 | 注冊會計師應當從下列兩方面對其進行評估: (1)評價這些風險對財務報表整體產生的影響 (2)確定這些風險是否影響對認定層次風險的評估結果 |
相關 影響 | 對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和評估,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1)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各要素的了解,特別是對內部環境、風險評估和內部監督(主要屬于間接控制)的了解 (2)按照審計準則的相關規定實施相關評價的結果和識別的控制缺陷 (3)內部環境存在的缺陷或某些外部事項或情況(如經濟下滑) |
說明 | 舞弊導致的重大錯報風險可能與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考慮尤其相關(管理層融資壓力:可能多計資產和收入、少計負債和費用) |
作用 | 注冊會計師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風險是否對財務報表具有廣泛的影響: (1)有助于其決定是否需要按照審計準則的規定采取總體應對措施 (2)幫助注冊會計師評估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并設計進一步審計程序,以應對該風險 |
(三)識別和評估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
1.識別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
(1)判斷標準
判斷 標準 | 如果判斷某固有風險因素可能導致某項認定發生重大錯報,但與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廣泛聯系,注冊會計師應當將其識別為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
相關 舉例 | ①被審計單位存在復雜的聯營或合資(長期股權投資賬戶的認定) ②被審計單位存在重大的關聯方交易(關聯方及關聯方交易的披露認定) |
(2)相關認定及相關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和披露的判定
含義 | ①如果注冊會計師識別出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和披露的某項認定存在重大錯報風險,那么,該項認定是“相關認定”【如向銀行貸款:營業收入(發生)】 ②存在相關認定的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和披露則被稱為“相關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和披露” | |
作用 | 確定相關認定和相關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和披露,為注冊會計師確定按照審計準則的要求了解被審計單位信息系統的范圍提供了基礎,這些了解可以進一步幫助注冊會計師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 |
要求 | 識別 | 注冊會計師識別確定某項認定是否屬于相關認定,應當依據其固有風險,而不考慮相關控制的影響(作用:有利于全面了解財務報表可能存在的所有重大錯報風險) |
評估 | 注冊會計師識別出相關認定后,在評估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時,才應當考慮相關控制的影響 |
2.評估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
(1)總體要求
對于識別出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分別評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
(2)評估固有風險
評估 要求 | 對于識別出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通過評估下列方面來評估固有風險:(2個方面) ①錯報發生的可能性 ②錯報嚴重程度 |
考慮 因素 | 在評估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2個因素) ①固有風險因素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影響相關認定易于發生錯報的可能性 ②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影響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中固有風險的評估 |
作用 | ①注冊會計師在評估錯報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時,應當根據錯報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綜合起來的影響程度確定所評估風險的固有風險等級,以幫助其設計進一步審計程序,應對重大錯報風險 ②評估識別的重大錯報風險的固有風險還有助于注冊會計師識別和確定特別風險 |
結論 | ①對于識別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固有風險因素會影響注冊會計師評估錯報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 ②某類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越易于發生錯報,評估的固有風險可能越高 ③注冊會計師考慮固有風險因素在何種程度上影響認定易于發生錯報的可能性有助于其適當評估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固有風險,并設計更精確的應對措施 |
(3)評估控制風險
基本 要求 | 注冊會計師在擬測試控制運行有效性的情況下,應當評估控制風險 |
相關 說明 | 如果擬不測試控制運行的有效性,則應當將固有風險的評估結果作為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結果(并非必須評估控制風險) |
(4)確定特別風險
含義 | 特別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識別出的符合下列特征之一的重大錯報風險: ①根據固有風險因素對錯報發生的可能性和錯報的嚴重程度的影響,注冊會計師將固有風險評估為達到或接近固有風險等級的最 高級(上限) ②根據其他審計準則的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將其作為特別風險 |
判斷方法 | 在確定特別風險時,注冊會計師可能首先識別評估的固有風險等級較高的重大錯報風險,作為考慮哪些風險可能達到或接近固有風險等級上限的基礎 |
相關說明 | 應當將下列事項直接評估為特別風險: ①舞弊導致的重大錯報風險 ②管理層凌駕于控制之上的風險 ③超出被審計單位正常經營過程的重大關聯方交易導致的重大錯報風險 |
(5)兩種特殊情形的處理
①僅實施實質性程序無法應對的重大錯報風險
應對措施:注冊會計師應當對相關控制的設計和執行進行了解和測試
②對重大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和披露的考慮
基本 要求 | a.按照審計準則的要求,識別并評估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中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時需要考慮重要性和審計風險 b.如果能夠合理預期,某類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中信息的遺漏、錯誤陳述或含糊表達,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整體作出的經濟決策,則通常認為該類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是重大的 |
具體 做法 | 如果注冊會計師未將重大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和披露確定為“相關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和披露”(例如,注冊會計師可能確定被審計單位披露的高管薪酬是重大披露,但對該披露未識別出重大錯報風險即未識別出相關認定),則應當評價這樣做是否適當 |
相關 說明 | 如果注冊會計師確定某類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是相關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和披露,則該類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也是重大的 |
(6)兩個層次間相互影響的處理
①在評估識別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時,注冊會計師可能認為某些重大錯報風險與財務報表整體存在廣泛聯系,可能影響多項認定,在這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可能更新對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
②如果重大錯報風險由于廣泛影響多項認定而被識別為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并可以識別出受影響的特定認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在評估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固有風險時考慮這些風險。
③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對識別出的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予以匯總和評估,以便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
(四)考慮財務報表的可審計性
1.注冊會計師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后,可能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可審計性產生懷疑。
2.如果通過對內部控制的了解發現下列情況,并對財務報表局部或整體的可審計性產生疑問,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共2點)
(1)被審計單位會計記錄的狀況和可靠性存在重大問題,不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發表無保留意見;
(2)對管理層的誠信存在嚴重疑慮。
必要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解除業務約定。
● ● ●
以上就是注冊會計師考試審計科目知識點“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以及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的相關內容,審計科目對刷題的要求雖然不算太大,但是在基礎入門階段,習題能對考生們理解知識點起到不小的作用,以下為免費題庫內容,快來打卡吧!
注:以上內容選自張敬富老師《審計》科目基礎班授課講義
(本文是東奧會計在線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自東奧會計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