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成本法的概念與特點_2025注會《財管》考點搶先學
在注冊會計師考試中,“作業成本法的概念與特點”是成本管理會計領域的重點考點之一。備考時,需深入理解作業成本法的原理、計算步驟及其相較于傳統成本法的優勢,同時注意區分不同成本動因的應用場景。此知識點不僅理論性強,更緊密聯系企業實際成本控制與決策,掌握它有助于提升在財務工作中的分析與管理能力。
? 25考季注會《財管》搶學考點匯總>? 備考免費資料,注冊即可打開全科資料庫>
作業成本法的概念與特點
主要內容
一、作業成本法的產生背景及其含義
(一)作業成本法的產生背景
隨著“機器取代人”的自動化制造時代來臨。
其特征就是直接人工成本比重大大下降,制造費用(主要是折舊費用等固定成本)比重大大增加,因此制造費用的分配科學性將很大程度上決定產品成本計算的準確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二)作業成本法的含義
作業成本法是將間接成本和輔助費用更準確地分配到產品和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提示
作業成本法下,間接成本的分配路徑是:
二、作業成本法的核心概念
(一)核心概念
相關概念 | 要點 |
資源 | 資源是指作業耗費的人工、能源和實物資產(車床和廠房等) |
作業 | 作業是指企業中特定組織(成本中心、部門或產品線)重復執行的任務或活動 |
成本動因 | 成本動因是指作業成本或產品成本的驅動因素 |
(二)動因的分類
資源成本動因:是引起作業成本增加的驅動因素。依據資源成本動因可以將資源成本分配給各有關作業。
作業成本動因:是引起產品成本增加的驅動因素。依據作業成本動因可以將作業成本分配給各產品。
手寫板
間接成本5.4萬元,其中檢驗工人(2人)2萬元/年,搬運工人(3人)1.8萬元/年,維修工人(2人)1.6萬元/年。折舊費用20萬元。
第一次分配(資源—作業)。
間接成本分配到作業:檢驗作業2萬元,搬運作業1.8萬元,維修作業7萬元。
折舊費用分配到作業:檢驗作業5萬元,搬運作業8萬元,維修作業7萬元。
匯總:檢驗作業7(2+5)萬元,搬運作業9.8(1.8+8)萬元,維修作業8.6(1.6+7)萬元。
第二次分配(作業—產品)。
甲產品檢驗4次,乙產品檢驗3次,分配率=7/(4+3),甲產品分配的檢驗成本=7/(4+3)×4=4萬元,乙產品分配的檢驗成本=7/(4+3)×3=3萬元。
甲產品搬運10次,乙產品搬運5次,分配率=9.8/(10+5)=a,甲產品分配的搬運成本=a×10萬元,乙產品分配的搬運成本=a×5萬元。
甲產品維修工時30小時,乙產品維修工時20小時,分配率=8.6/(30+20),甲產品分配的維修成本=8.6/(30+20)×30萬元,乙產品分配的維修成本=8.6/(30+20)×20萬元。
三、作業成本法的特點
特點 | 內容 | |
1.成本計算分為兩個階段 |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服務或顧客)消耗作業”。根據這一指導思想,作業成本法把成本計算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 作業成本法下,間接成本的分配路徑是:“資源→作業→產品” 傳統成本計算方法下,間接成本的分配路徑是:“資源→部門→產品” | |
2.成本分配強調因果關系 | 作業成本法的成本分配主要使用追溯和動因分配,盡可能減少不準確的分攤,因此能夠提供更加真實、準確的成本信息 | 成本追溯,是指把成本直接分配給相關的成本對象 【提示】使用直接追溯方式得到的產品成本是最準確的 |
動因分配,是指根據成本動因將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對象的過程 【提示】動因分配雖然不像追溯那樣準確,但只要因果關系建立恰當,成本分配的結果同樣可以達到較高的準確程度 | ||
分攤,有些成本既不能追溯,也不能合理、方便地找到成本動因,只好使用產量等設定的分配標準作為分配基礎,將其強制分攤給成本對象 | ||
3.成本分配使用多維成本動因 | 采用不同層面的、眾多的成本動因進行成本分配,要比采用單一分配標準(基礎)更加合理,更能保證產品成本計算的準確性 |
知識點來源:第十四章 作業成本法
以上內容選自閆華紅老師24年《財管》基礎階段課程講義
(本文為東奧會計在線原創文章,僅供考生學習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