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級會計職稱跨考中級攻略來了,趁熱打鐵再拿1證!
轉戰注會 | 轉戰中級 | 轉戰稅務師 |
參加完2025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后,不少考生都會選擇跨考中級會計職稱,趁熱打鐵再拿1證。兩門考試之間存在很多關聯,備考起來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中級證書的含金量更高,拿下證書可以助力職業發展(開始備考>)。本文為考生帶來了跨考詳細攻略,趕快來看!
報名條件 | 1. 取得大學專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5年; 2. 取得大學本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4年; 3. 取得第二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從事會計工作滿2年; 4. 取得碩士學位,從事會計工作滿1年; 5. 取得博士學位; 6. 通過全國統一考試,取得經濟、統計、審計專業技術中級資格。 |
報名時間 | 2025年6月12日-7月2日 |
考試時間 | 2025年9月6日-8日 |
考試科目 | 中級會計實務 中級財務管理 中級經濟法 |
考試規則 | 連續2年內通過3科,各科目考試成績合格標準均為60分。 (各科目試卷滿分均為100分) |
■ 考試題型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客觀題內容體現全面考核思想,只要列入考綱的內容,基本都會在題目中有所體現,包括非重點、易忽視的知識點。
■ 關注教材及考綱變化,使用與2025年考綱匹配的輔導資料。對各章節內容哪些要掌握,哪些作為一般了解,哪些要點要熟練精通,做到心中有數。
■ 客觀題保證得分率,主觀題總結答題技巧、刻意練習得分關鍵點。
■ 提前適應機考模式下的答題環境,避免影響考試。
■ 保持良好的備考、應試心態,切忌膽怯心理。
初級與中級的知識點存在關聯性,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后轉戰中級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這也是眾多考生選擇跨考的原因。初級會計實務與中級會計實務,重合內容較多。雖然經濟法基礎與中級經濟法的內容重合度較低,但是學習了初級經濟法,也能給后續學習中級經濟法減輕一定的負擔。東奧教研團隊詳細對比了初級和中級考試的知識點,供大家參考。(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初級會計實務》VS《中級會計實務》
初級《經濟法基礎》vs《中級經濟法》
中級考試須在2年內通過3個科目,一般建議首次報考三科全報,從備考時間、備考壓力、考試難度三個維度來看,一次過三科的概率是很大的。不過考生們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下面針對各類考生給出了具體報考建議。
報考數量 | 適配考生 | |
3 | 適合學習能力比較強,且學習時間相對充足的考生。 | |
2 | 適合基礎不太好,或備考三科壓力過大的考生。 建議先報考《中級會計實務》和《中級經濟法》,一難一易。 第二年再報考《中級財務管理》。 | |
1 | 適合第一次報考中級,想要試水的考生。 建議選擇《中級會計實務》,會計實務是三科里面最難的。 且知識點與《初級會計實務》重合較多,趁熱打鐵能省力不少。 |
在備戰中級考試之前,建議考生通過試卷檢測一下自己的基礎如何,因為每個人的起點不同、學習能力也有差異,對于基礎弱、學習能力差的考生來說,每天需要多付出一些,基礎打好在日后的刷題及沖刺階段會省力許多。
在備考過程中,巧妙地利用工具輔助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強化記憶效果。為此,東奧特別為中級考生準備了一系列實用的備考工具,旨在幫助考生更加系統地掌握知識點,提高應試能力。
考點總結:精心梳理了《中級會計實務》重要考點,并將其整理成易于理解和記憶的格式。考生可以通過閱讀考點總結,快速了解每個章節的核心內容,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思維導圖:利用思維導圖將各個考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清晰地呈現出來,幫助考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思維導圖的引導,考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提高記憶效率。
高頻考點:根據歷年試題和考試大綱,篩選出中級會計實務中的高頻考點,并提供詳細的解析和記憶方法。考生可以針對這些高頻考點進行重點復習,提高應試的針對性和準確性。
習題點播:提供了大量的模擬試題和歷年試題,考生可以通過在線練習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鞏固所學知識。
■ 增加工作機會
中級會計職稱是會計事業上的“分水嶺”,拿到中級證書后,就可以擁有更多選擇。不僅可以在一個單位內縱向發展,也可以跳槽到更好的公司。在企業中能夠獲得更多重視,工作崗位將不再是簡單的基層,而是中高層崗位,諸如會計主管、財務主管等。
■ 提高薪資待遇
在看重工作經驗和職業技能的財會行業,擁有中級證書,更容易獲得領導重用和高薪資待遇。在一線城市,管理類會計崗位(如財務主管)薪資可達16K/月,即使在二三線城市,薪資也可達到5K-10K,遠超初級會計崗位!發展順利的話,更是“錢”途無限~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希望大家可以順利取得初級會計職稱證書,同時也能夠跨考成功!
■ 因考試政策不斷變化與調整,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異議,請以官方公布為準。
■ 薪資待遇、發展前景等信息來源網絡、東奧整理編輯,具體以各地實際情況為準。
■ 本文是東奧會計在線原創文章,專業內容由東奧教研團隊提供,禁止任何形式轉載。